9月7日的立法會選舉在低投票率下曲終人散, 民建聯成為大贏家, 取得十席, 自由黨則在地區直選中全敗, 而令我驚訝的是社民連竟然取得三席。當然,社民連一向形象鮮明,反政府的立場堅定,不吃兩頭草,我認為是致勝的關鍵。我們亦不得不佩服民建聯的效率,因為他們在各區的得票都不差,還可以將陳克勤及李慧琼帶入議會;反觀,民主派沒有配票,分散票源,致各黨侯選人得票平均,最終要犠牲一些盟友。
對於這次香港市民不熱衷投票, 我認為有兩大原因:
一.欠缺政治話題
二零零三年的選舉在反對二十三條及倒董的聲音下進行, 市民均希望借立法會議員來監察政府, 相反, 今年的選舉除了梁展文事件, 就沒有什麼鬧得熱哄哄的事, 加上經濟環境不太差,令市民欠了一種動力。
二. 對立法會失去期望
各位議員在立法會中的表現,可能令選民失望。民建聯被視為保皇黨,即對政府的方案表態支持, 反對民主派的議案,其中,我記得涂謹申曾就一條法例提出過百條修定,均被否決;相反,政府的議案則全數通過。否決修定案的當然是民建聯和自由黨的議員,其實一個議案要獲得通過,需要直選組別及功能組別雙雙以過半數贊成才成功,遺憾的是功能組別並非由所有選民選出,有的甚至自動當選,在功能組別的阻攔下,民主派的修定根本不能通過,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眾議員要提倡取消功能組別。我不偏幫任何一方, 但莫非政府的議案是完美的嗎? 又或者民主派的修定一文不值嗎? 我認為這應該檢討一下, 畢竟這是令市民覺得議員作用不大的原因。
從這次選舉的結果, 可見市民有怨氣,厭倦官商勾結,為了令政府關注貧富懸殊的問題,就投社民連一票,希望借他們突出的行為去發聲,制衡政府。自由黨被認為以商人利益為重,結果全軍覆沒;長毛在上屆立法會中因激進行為而多次被請出議事廳, 他在議會外又經常參與對抗政府的行動, 但他仍能返回立法會, 連同陳偉業及黃毓民,一起進入立法會, 相信來屆立法會必定會有更多罵政府的聲音。
我認為來屆立法會議員責任龐大,因為中央已經答應於2017年可以有普選, 議員需要就普選訂立準則,確保香港的未來。另外,貧富懸殊是一個重要議題,議員應反映基層聲音,不要辜負選民。另外,民建聯作為第一大黨,應嘗試與其他政黨協調,否則議會只會充滿爭吵,失去監察政府的功能, 到時一個有名無實的立法會, 恐怕只會造成更低的投票率。
評論
17 年前